菲律宾官宣:严查这家华商公司!

0
87

据菲媒报道,近日,菲律宾参议院在对大米进口业务展开调查时,发现多家进口商之间存在董事交叉任职、注册地址重叠、共用同一代理人等异常现象,部分涉事企业为华商背景,初步迹象显示可能存在协同操纵市场的行为。
10月7日,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潘吉利南在听证会上指出,至少六家大米进口商在运营结构上存在可疑关联。
其中,位于八打雁省卡拉卡的亚尔文国际营销公司已从事农产品和化工贸易二十余年,其华裔负责人约瑟夫·姚同时担任另一家企业Renzy International的负责人。尽管Renzy公司成立于2020年,但直至今年才启动大米进口业务。
潘吉利南进一步披露,一家名为Beatus的公司曾进口约52万公斤精米,但最终收货方实为亚尔文国际。调查还显示,Beatus、Atara、Orison及Manus Dei等公司存在董事成员重叠的现象。
Atara、Manus和Orison甚至注册在马尼拉市的同一街道;而Beatus与Atara的董事沃伦·隆邦和拉伊萨·隆邦所申报的住址也完全相同,均位于邦板牙省卢包镇。
更值得关注的是,六家企业中有五家委托了同一名代理人——布里克斯·萨达玛,其登记住址多次变更,进一步加深了监管疑虑。
潘吉利南强调,尽管这些现象并非垄断行为的直接证据,但已构成明显的警示信号,暗示相关企业可能通过关联网络控制进口配额,进而影响市场价格。他表示,此类操作手法与去年引发社会震动的“洋葱卡特尔”案高度相似。在该案中,少数进口商通过操控进口许可与供应量,导致洋葱价格急剧上涨,成为全国性民生议题。
面对质疑,约瑟夫·姚辩称全国大米进口商数量众多,“串通合作极为困难”。但潘吉利南仍坚持要求相关企业在下次听证会派代表到场说明。
植物产业局局长杰拉德·潘加尼班回应称,该局已启动对全国百余家大米进口商的审计程序,旨在防范“洋葱卡特尔”式的垄断问题在大米领域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