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缅甸农业部发布消息,该国正发动“淡水鱼外交闪电战”,试图夺回因2018年虾类病毒事件丢失的沙特阿拉伯市场。若谈判成功,这条“复活”的贸易通道每年将输送价值1亿美元的缅甸鲤鱼,但苛刻的B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正成为最大拦路虎。

据了解,在2018年4月期间,沙特食品药监局在一批缅甸黑虎虾中检出白斑综合征病毒,随即全面封杀缅甸养殖水产品。渔业协会数据显示,这场禁令直接导致缅甸每年损失超3000万美元出口额,12家大型养殖场倒闭,仰光鱼粉价格暴跌40%。“我们花了五年重建信任,现在每条鱼都需DNA溯源。”缅甸最大淡水鱼商海王星水产CEO丹辛昂透露,其新建的BAP认证车间仅水质监测成本就增加27%。
据悉,在掸邦茵莱湖,渔民正捕捞平均体重达1.5缅斤(约2.5千克)的湄公河“巨无霸”鲤鱼,这种沙特高端餐饮市场的“奢侈品”,全球仅缅甸能规模化供应,堪称缅甸的独家王牌。农业部官员吴纽温强调:“我们有全东南亚1/3的淡水水域,6000英亩认证鱼塘随时可启动沙特专供链。”为通过BAP认证,缅甸已对17个养殖基地进行数字化改造,每条鱼从投苗到捕捞均生成区块链溯源档案。

目前尽管沙特市场尚未重启,缅甸养殖鱼仍通过科威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年创汇6800万美元。行业内部文件显示,沙特进口商曾秘密采购缅甸鲤鱼,经泰国转口贴牌后溢价400%销售。渔业大亨吴觉温直言:“只要沙特解禁,我们有能力在72小时内向吉达港发出首柜‘清白鱼’。”
在勃固省BAP认证实验基地,工人们正给鲤鱼注射电子芯片,这些纳米级传感器可实时监测鱼群心率与水压变化。“光这套系统就让每公斤成本增加0.3美元,但沙特人要求我们必须变成‘鱼类富士康’。”技术总监妙埃无奈表示。而更残酷的是,沙特要求全产业链碳足迹需低于行业均值30%,这对依赖柴油发电的缅甸养殖场无异于降维打击。
当被问及重启时间表时,吴纽温给出暧昧回应:“沙特人爱我们的鱼,就像我们爱他们的石油。”这场跨越印度洋的水产博弈,或许将在斋月后的谈判桌上见分晓。